欢迎访问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!
  |   邮箱登录
当前栏目:

陕西西安:守护中华祖脉,谱写生态保护修复新篇章

时间: 2024-06-18 09:48:48 信息来源: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字体:【

 

 

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,是世界历史名城,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。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塔,是中华文明祖脉。秦岭北麓主体在西安,如何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,是摆在西安市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。

 

 

陕西省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王闯    曲冰洁摄

规划引领,系统长效治理

围绕秦岭保护,西安市编制颁布《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 (2021-2035 年)》,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战略部署与总体布局,统筹全域全要素修复工程,探索项目实施与管理保障机制。规划向上承接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》、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》,贯彻执行国家理念,筑牢秦岭生态屏障;向下指导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、村庄规划,确保规划落地;向下指导修复工程设计,融合土地、水务、林业、生态环境多要素,保障系统治理。规划引领将生态问题与村民意愿相结合,制定基于自然的本土修复策略,守护中央水塔,保护秦岭祖脉。

规划结合西安市自然地理和生态空间特征,构建一屏一带一城多廊多片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,统筹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草、湿、峪8要素,综合山上山下、左右岸、上下游,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(“一屏”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屏障,“一带”渭河生态景观修复带,“一城”中心城区生态基础设施提升区,“多廊”多条生态廊道,“多片”多片农田生态提升区)。

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813.33平方千米(含西咸新区直管区,下同),占国土总面积的 36.02%,先后设立了西安老县城自然保护区、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和西安黑渭湿地自然保护区,全市各级26个自然保护地已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。规划引领提高了全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通性,解决了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、多头管理、权责不明等遗留问题,优化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。

 

问题导向,多手段掌握生态本底

开展全市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、林业病虫害调查、秦岭地区矿山生态问题调查等专项工作。十年来完成野外生态问题踏勘路线15万公里,完成生态问题核查总面积6600平方公里。查清全市112处矿山生态问题(85个人工治理、27个自然修复);处理分析了近40年(1984-2023年)3092景高分全色与多光谱卫星影像,掌握了全市植被覆盖率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;利用商业多源InSAR数据,分析了秦岭北麓松树病死木区域,测量了秦岭北麓全域乔木高度;2023年1月完成了主城区165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测绘,2024年3月完成秦岭北麓5776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测绘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。

据调查监测,全市现有林地面积 6005.53 平方千米,林地类型以乔木林地、灌木林地为主,包括红豆杉、银杏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,森林覆盖率高达 48.03%(提前实现森林城市建设承诺目标)。秦岭北麓分布有陆生脊椎动物 32目110科548 种,其中兽类 88 种,鸟类 415 种,爬行类30种,两栖类15种,包括有大熊猫、金丝猴、羚牛等珍稀动物;分布有鱼类5目10科53种,昆虫23目241科1463种;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,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种子植物的基因库。

 

因症施治,多要素增强生态韧性

根据生态问题,西安市实施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(国家十四五第二批山水项目),部署矿山生态修复、生物多样性保护、林地提质改造、土地综合整治、湿地修复、河道岸堤修复、水土流失治理、人居环境改善等7大类工程。矿山生态修复初见成效。截止2020 年底,秦岭北麓采矿权已全部退出,平原地区砖瓦用粘土矿全部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生产。先后完成矿山生态修复83个,修复治理面积231.86公顷。秦岭山水项目共部署112个子工程,现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.88万公顷,河道岸堤修复542千米,有效提升了秦岭北麓水源涵养功能和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。国土绿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。近十年来,森林覆盖率提升3.04%,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 464.65万立方米,全市共完成营造林面积 19.41万亩。全面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各项目标和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。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建设,大熊猫、羚牛、金丝猴等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质量进一步提高。系统实施“全域治水,碧水兴城”河湖水系保护治理,昆明池试验段、萯阳湖、护城河等 15 座湖池相继建成, 浐灞湿地、灞渭生态滩区、皂渭人工湿地、沣渭湿地等 15 处河湖湿地全面修复,新增生态水面 1.27万亩,新增生态修复面积 2.55万亩。21处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,主要河流消除劣Ⅴ类,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。西安市以黄河流域总分第一名的成绩,通过国家首批“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”验收。

 

综合治理,全面推进美丽城乡建设

统筹做好铁腕治霾、水污染防治、土壤污染防治、生态环境执法,促进绿色发展,改善人居环境。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零增长,202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%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%,农膜回收率84%,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。2023年西安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50天,达标率68.3%,较2013年增加112天。开展城市公园建设,构建以生态廊道为骨架的城市空间形态。逐步完善城市内部绿地生态体系,城市生态系统韧性进一步增强。将生态修复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,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。先后建成 619个“美丽宜居村庄”。鄠邑区草堂街道李家岩村被评为“全国美丽宜居村庄”,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被评为“全国环境整治示范10村”,周至县二曲街道渭旗村、长安区王曲街道劳动村等5个村庄荣 获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称号。

下一步,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学习借鉴“厦门实践”的成熟做法,不断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修复,全力守护中央水塔,保护中华祖脉,筑牢生态屏障,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安样本,带动更多西部城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推动绿色发展。